脂质体技术:让脂溶性生物大分子穿上溶于水的外衣
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人工膜,在生物学上面,当两性分子如磷脂和鞘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的封闭囊泡,称为脂质体。
在水中磷脂分子亲水头部插入水中,脂质体疏水尾部伸向空气,搅动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直径25~1000nm不等。脂质体可用于转基因,或制备的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部。脂质体具有类细胞结构,进入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并改变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使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
脂质体的临床应用
目前许多已经上市的化合物药物,有些药物存在毒副作用大、使用不方便和生物利用度差等许多缺点,但因其疗效确切而被广泛使用。这就需要通过制剂技术改变剂型来加以克服,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脂质体类药物新剂型。它不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又解决了许多现有药物应用中的缺点,产生了一些新的优点,如提高靶向性、降低了药物的毒性等。因此,此项技术的发展被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它的发展也日趋迅速。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就有人对脂质体技术进行了应用基础性研究。在80年代,开始进入脂质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当时创制出包载抗癌药物的多相脂质体,并应用于临床。进入90年代以来,多相脂质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时期,随着国外脂质体信息和技术的不断引进,国内开展的脂质体研究显著增多,最初以实验室的研究为主,到90年代末已有企业介入,并有制剂产品申请临床研究。在国内研究者们的孜孜努力下,国内脂质体研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进展,这方面,沈阳药科大学的邓意辉教授领导的脂质体研究团队多次获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的脂质体研究做出来卓越贡献。
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统计,1998至今国内共发表脂质体学术论文3658篇。可见高校和研究机构有关脂质体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加,这将极大的推动脂质体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从总体上看,我国在脂质体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处于国际领先。
脂质体技术的国内发展现状与趋势